外出游玩与野生鸟禽保持距离 当心鹦鹉热偷袭
鹦鹉热是外出由鹦鹉热衣原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。它主要通过鸟类,游玩野生鹦鹉比如鹦鹉、鸟禽鸽子、保持鸡鸭等传播给人类,距离严重时可危及生命,当心其名源于最初在赏玩鹦鹉人群中发现病例。热偷暑期出游,外出泉州疾控提醒注意预防鹦鹉热,游玩野生鹦鹉与野生鸟禽类保持一定距离,鸟禽爱鸟人士也请注意,保持你的距离“朋友”可能让你患病。
一般人与人不会传播
发病后出现高热头痛
疾控专家介绍,当心该病原体最早从鹦鹉体内被发现,热偷故名鹦鹉热,外出主要在鸟类及家禽中传播,也称鸟疫,也可由染病动物传染给人。
鹦鹉热传染源主要是鸟类和家禽,比如鹦鹉、鸽子、鸡、鸭等。人类感染鹦鹉热主要通过空气、气溶胶和密切接触传播,可能是吸入了带有病原体的空气或气溶胶,也可能是接触了被污染的禽鸟排泄物,病原体通过皮肤、黏膜或者消化道进入人体。
一般情况下,人与人之间不会传播。人感染鹦鹉热后,并不会立刻出现症状,潜伏期短则3天,长则45天,一般是5到14天。患者发病后,临床表现多样,主要出现呼吸系统症状和类似流感的表现,通常为39℃以上高热、头痛、干咳、乏力、呼吸困难、肺炎等。若不及时治疗可发展成重症,病程延长甚至死亡。
不近距离接触野生鸟禽
被抓咬挠伤及时消毒
疾控专家提醒,要预防鹦鹉热,市民在外游玩时,尽量不近距离接触野生鸟禽类,与其保持一定距离。购买正规渠道、检疫健康的禽鸟,切勿购买来历不明或可疑发病的家禽和宠物鸟。
饲养鸟类宠物的人员要注意保持饲养笼器的干燥清洁,定时消毒。在接触饲养的禽类时,要注意卫生。在处理其排泄物时,应做好个人防护,规范戴口罩、戴手套,处理后及时洗手。若被抓咬挠伤,须及时消毒、清洁伤口,必要时前往医院就诊。
宠物如有可疑症状,及时寻求专业宠物医生帮助。若自身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,且有鸟禽暴露史,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,并告知医生相关流行病学史。
(融媒体记者 许奕梅)

- ·福建高招咨询会25日全面启动
- ·聚焦中小企业质量提升 海南省开展质量基础设施“一站式”服务行动
- ·厉害了!重庆率先修订出台《网络交易平台经营者落实法定责任行为规范》
- ·湖北武汉探索“一业一查”部门联合双随机监管新模式
- ·一碗太平面 久久重阳情
- ·湖南株洲:线上+线下加强医疗器械网络销售监管
- ·给力!广西低碳产品认证证书跃居全国第二
- ·江西省鹰潭市市场监管局推行“信用+应用”新场景 赋能“放心消费”新举措
- ·庆祝中新建交35周年音乐交流活动在泉举行
- ·浙江杭州持续深化食品小作坊质量提升引领乡村共富
- ·河南洛阳:普惠涉农贷款让牡丹绽放更盛
- ·河北省邯郸市开展“打假保名优2024”行动
- ·贴心专业服务 让赛事更具温度!十五运会梅州赛区“小海豚”用坚守点亮赛事
- ·广东广州:严打电动自行车非法改装加装行为
- ·深圳上线预付式商家信息查询平台
- ·履职尽责 闻“汛”而动 河南市场监管系统全力投入防汛救灾工作